首頁
我見青山多嫵媚,料青山、見我應如是!
梓人傳
裴封叔之第,在光德里[1]。有梓人[2]款其門,願傭隟宇[3]而處焉。所職,尋、引[4]、規、矩、繩、墨[5],家不居礱斫之器[6]。問其能,曰:「吾善度材,視棟宇之制,高深圓方短長之宜,吾指使而群工役焉。舍我,眾莫能就一宇。故食於官府,吾受祿三倍;作於私家,吾收其宜大半焉。」
他日入其室,其床闕足而不能理,曰:「將求他工。」余甚笑之,謂其無能而貪祿嗜貨者。
其後京兆尹[7]將飾官署,余往過焉。委群材,會群工,或執斧斤,或執刀鋸,皆環立向之。梓人左持引,右執杖,而中處焉。量棟宇之任,視木之能舉,揮其杖,曰「斧!」彼執斧者奔而右;顧而指曰:「鋸!」彼執鋸者趨而左。俄而,斤者斫,刀者削,皆視其色,俟其言,莫敢自斷者。其不勝任者,怒而退之,亦莫敢慍焉。畫宮於堵,盈尺而曲盡其制,計其毫釐而構大廈,無進退焉。既成,書於上棟曰:「某年、某月、某日、某建」。則其姓字也。凡執用之工不在列。余圜視大駭,然後知其術之工大矣。
繼而嘆曰:彼將舍其手藝,專其心智,而能知體要者歟!吾聞勞心者役人,勞力者役於人。彼其勞心者歟!能者用而智者謀,彼其智者歟!是足為佐天子,相天下法矣。物莫近乎此也。彼為天下者本於人。其執役者為徒隸[8],為鄉師[9]、里胥[10];其上為下士;又其上為中士,為上士;又其上為大夫,為卿,為公。離而為六職[11],判而為百役。外薄四海,有方伯[12]、連率[13]。郡有守,邑有宰,皆有佐政;其下有胥吏,又其下皆有嗇夫[14]、版尹[15]以就役焉,猶眾工之各有執伎以食力也。
彼佐天子相天下者,舉而加焉,指而使焉,條其綱紀而盈縮焉,齊其法制而整頓焉;猶梓人之有規、矩、繩、墨以定製也。擇天下之士,使稱其職;居天下之人,使安其業。視都知野[16],視野知國,視國知天下,其遠邇細大,可手據其圖而究焉,猶梓人畫宮於堵,而績於成也。能者進而由之,使無所德[17];不能者退而休之,亦莫敢慍。不炫能,不矜名,不親小勞,不侵眾官,日與天下之英才,討論其大經,猶梓人之善運眾工而不伐藝也。夫然後相道得而萬國理矣。
相道既得,萬國既理,天下舉首而望曰:「吾相之功也!」後之人循跡而慕曰:「彼相之才也!」士或談殷、周之理者,曰:「伊、傅、周、召[18]。」其百執事之勤勞,而不得紀焉;猶梓人自名其功,而執用者不列也。大哉相乎!通是道者,所謂相而已矣。其不知體要者反此;以恪勤為公,以簿書為尊,炫能矜名,親小勞,侵眾官,竊取六職、百役之事,聽聽於府庭,而遺其大者遠者焉,所謂不通是道者也。猶梓人而不知繩墨之曲直,規矩之方圓,尋引之短長,姑奪眾工之斧斤刀鋸以佐其藝,又不能備其工,以至敗績,用而無所成也,不亦謬歟!
或曰:「彼主為室者,儻或[19]發其私智,牽制梓人之慮,奪其世守,而道謀是用。雖不能成功,豈其罪耶?亦在任之而已!」
余曰:「不然!夫繩墨誠陳,規矩誠設[20],高者不可抑而下也,狹者不可張而廣也。由我則固,不由我則圮[21]。彼將樂去固而就圮也,則卷其術,默其智,悠爾而去。不屈吾道,是誠良梓人耳!其或嗜其貨利,忍而不能舍也,喪其制量,屈而不能守也,棟橈屋壞,則曰:「『非我罪也』!可乎哉?可乎哉?」
參考注釋
- ↑ 據樊方墓誌記載:「薨於雍州長安縣光德里」。光德里是長安大興城內一百零九坊之一,住戶均為高官厚爵者。白行簡《紀夢》云:「長安西市百肆,有販粥求利而為之平者,姓張,不得名,家富於財,居光德里。」
- ↑ 古代木工。《考工記·總序》載,木工有七,其一為梓人,專造飲器、箭靶和鍾磐的架子。後世亦稱建築工人為「梓人」。
- ↑ 音 xì yǔ,《宋庠補音》古文隙字。註詳十畫。《管子·七臣七主篇》故上惽則隟不計,而司聲直祿。《揚子·太經》鑽於內隟厲。《鮑昭·擬阮公詩》惠氣凴夜淸,素景緣隟流。傭,指以勞力抵房租。隙宇,空屋。
- ↑ 廖瑩中輯註:尋,八尺;引,十丈。尋、引,所以度長短也。
- ↑ 規矩:畫圓、方的工具;準繩:水準和繩墨,量平直的工具。六字合起來,意為度量長短,規劃方圓,校正曲直。
- ↑ 音 lóng zhuó,《穀梁傳.莊公二十四年》:「禮,天子之桷 音 jué,斫之礱之,加密石焉。」陸德明釋文:「斫,削也。礱之,磨也。」
- ↑ 唐開元初改雍州為京兆府,並增設少尹,以理府事。後世不置,但習慣上稱呼京師所在地行政長官為京兆尹。唐代初期並沒有設立京兆府。京師所在地的行政機構是雍州府,以高資格的親王擔任雍州牧,唐太宗、中宗、睿宗未即位之前都曾擔任過這一職務。實際上這些親王主要是掛個名,總大綱而已,真正主管雍州事物的是州府長史。唐開元元年,玄宗設立京兆府,京兆府隸屬京畿道,第一任京兆尹是孟溫禮。唐時京兆府辦公地點在長安城西部的光德坊東南隅,京兆尹一般情況下為從三品官秩,手下有京兆少尹兩名,還有功曹參軍、司錄參軍、司戶參軍、司法參軍、司兵參軍、司倉參軍、司士參軍等相當於現今局一級的官員。
- ↑ 本指犯人,這裏指受差使的人。
- ↑ 官名。掌管所治之鄉的教化,監督各級官吏的政績,稽核人口數字及老幼貴賤廢疾等情況,並聽其獄訟。
- ↑ 指里長。《漢書·食貨志上》:「春,將出民,里胥平旦坐於右塾,鄰長坐於左塾,畢出然後歸,夕亦如之。」 顏師古注引孟康曰:「里胥,如今里吏也。」 唐韓愈 《謝自然》詩:「里胥上其事,郡守驚且嘆。」 清蒲松齡《聊齋志異·促織》:「里胥猾黠,假此科斂丁口,每責一頭,輙傾數家之產。」
- ↑ 謂治、教、禮、政、刑、事六種職事。《周禮·天官·小宰》:「以官府之六職,辨邦治:一曰治職,以平邦國,以均萬民,以節財用。二曰教職,以安邦國,以寧萬民,以懷賓客。三曰禮職,以和邦國,以諧萬民,以事鬼神。四曰政職,以服邦國,以正萬民,以聚百物。五曰刑職,以詰邦國,以糾萬民,以除盜賊。六曰事職,以富邦國,以養萬民,以生百物。或謂王公﹑士大夫﹑百工﹑商旅﹑農夫﹑婦功六種職別。亦或謂司土﹑司木﹑司水﹑司草﹑司器﹑司貨六種官職。
- ↑ 殷周時代一方諸侯之長。後泛稱地方長官。漢以來之刺史﹐唐之採訪使﹑觀察使﹐明清之布政使均稱「方伯」。
- ↑ 新朝官職名,相當於漢代太守,王莽好仿古,官制多依照典籍更改名稱。後亦泛稱地方長官。《漢書·王莽傳中》:「 莽以《周官》、《王制》之文,置卒正、連率、大尹,職如太守。」《後漢書·馬援傳》:「及莽敗,援兄員時為增山連率。」 李賢註:「連率亦太守也。」
- ↑ 秦帝國和漢帝國郡縣級以下的官員。或為檢束群吏百姓的官員。或為鄉官。
- ↑ 掌管地方戶籍的小吏。
- ↑ 都野,都邑與郊野之地。
- ↑ 感激。
- ↑ 伊尹、傅說、周公、召公。傅說比較眼生,他是古虞國(今山西平陸)人,殷商時期著名賢臣,傅氏始祖。
- ↑ 同「倘」,史記·伯夷傳:儻所謂天道,是邪?非邪?古代漢語中表示實際發生可能較小的假設連詞,它們的使用場合只有兩類:一類是假設的內容屬於意外的不幸,或主觀上把它當成一種意外,把意外說成很小可能,使表達更加委婉。一類是謙詞,把假設內容當成幸運的較小可能會實現的事,使表達更加謙遜。這兩類都反映說話者的主觀評價,是為了表達更符合禮貌原則。
- ↑ 禮記曰:「權衡誠懸,不可欺以輕重。繩墨誠陳,不可欺以曲直。規矩誠設,不可欺以方圓。君子審禮,不可誣以奸詐。」
- ↑ 圮,漢語二級字,音 pǐ,本意是塌壞;坍塌,引申義是斷絕、隔絕;傾覆;傷害。